形态描述
描述依据标本 西藏聂拉木1♂1♀。
形态描述 全长雄性(465+155) mm,雌性(650+180) mm.
头背灰褐色,自眼前有一细黑纹向后斜达口角,上唇鳞黄白色,颈侧有镶黑边的白
色颈斑;躯干及尾背面橄榄棕色,或散有小黑点,背侧有二行浅色点线,或背正中有一
条比体侧色深的纵纹,躯干后段较明显,纵纹宽跨4-5枚背鳞;腹面黄白色;腹鳞近外
侧有黑点,前后缀成链状,尾腹面的黑色点斑略呈三纵行。
头颈区分明显。吻鳞上缘宽平,背面可见部分较少;鼻间鳞前端较宽;颊鳞1,不入眶;眶前鳞1,眶后鳞3;颗鳞1+1或2+2;上唇鳞8, 2-3-3式或3-2-3,第6、7两枚特别宽大;下唇鳞10,前5枚切前颔片,或9,前4枚切前颔片。背鳞19-19-17行,最外行平滑,其余具弱棱;腹鳞雄性202,雌性185;肛鳞二分;尾下鳞雄性98,雌性69对。
文献记载:本种颞鳞偶有2+2者,腹鳞172-235,尾下鳞75-109对,上颔齿19-21枚(Mahendra,1984)。
形态描述 全长雄性(465+155) mm,雌性(650+180) mm.
头背灰褐色,自眼前有一细黑纹向后斜达口角,上唇鳞黄白色,颈侧有镶黑边的白
色颈斑;躯干及尾背面橄榄棕色,或散有小黑点,背侧有二行浅色点线,或背正中有一
条比体侧色深的纵纹,躯干后段较明显,纵纹宽跨4-5枚背鳞;腹面黄白色;腹鳞近外
侧有黑点,前后缀成链状,尾腹面的黑色点斑略呈三纵行。
头颈区分明显。吻鳞上缘宽平,背面可见部分较少;鼻间鳞前端较宽;颊鳞1,不入眶;眶前鳞1,眶后鳞3;颗鳞1+1或2+2;上唇鳞8, 2-3-3式或3-2-3,第6、7两枚特别宽大;下唇鳞10,前5枚切前颔片,或9,前4枚切前颔片。背鳞19-19-17行,最外行平滑,其余具弱棱;腹鳞雄性202,雌性185;肛鳞二分;尾下鳞雄性98,雌性69对。
文献记载:本种颞鳞偶有2+2者,腹鳞172-235,尾下鳞75-109对,上颔齿19-21枚(Mahendra,1984)。
大小
全长雄性(465+155) mm,雌性(650+180) mm.
生物学
采集于喜马拉雅山南坡海拔2290-2400 m的山区公路旁石缝中。
海拔范围
采集于喜马拉雅山南坡海拔2290-2400 m的山区公路旁石缝中。
国外分布